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议提案

对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4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1-06-16 10:46:35 浏览量:字体:

致公党苏州市委员会: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由我委牵头办理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40号“关于积极对接上海,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建议”提案,吴江区政府,市人社局、工信局、科技局、资规局等单位协办,经与协办单位专题会商研究,现答复如下: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是苏州在更高起点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我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认真履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发挥重要的窗口和示范作用,支持和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一、全面对接上海,打造最舒心的营商环境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和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全面对标上海,主动对标找差,从法治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等多维度谋划优化营商环境新思路。一是推动数据信息共享,打造智慧政务。创新建设苏州特色的“互联网+营商”中台,打造业务、数据、技术三大通道。健全电子证照库,推进部门核发的证照在系统内共享调用,逐步实现所需材料由后台自动获取。二是致力审批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率。开办企业,一表申请、一窗发放、2个工作日内完成;注销业务,符合简易程序的即到即办;不动产登记,提供“苏易登”APP“24小时不打烊”在线服务;纳税办理,年平均纳税次数不超过6次、时间缩短到100个小时以内。涉企监管更加包容审慎,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给予1~2年包容期,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出台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清单454项;支持先行先试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改革措施,对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在全市复制推广。三是规范中介服务收费,降低企业成本。建立以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的网上涉审中介超市服务平台,完成与电子证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交互对接工作。落实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委托服务合同,不得在价外和合同之外另行收取其他费用。对不规范的中介收费行为采取相应的惩处手段。

二、多措并举,拓宽人才发展渠道

(一)吸引更多在沪高校优秀毕业生来苏发展。近年来,我市通过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高校择优发放奖学金的“苏州育才奖学金”活动;集产学研对接、创新合作、青创选拔为一体的人才专向招聘“校园苏州日”活动;邀请来苏参加“菁英汇——名校硕博苏州行”系列活动,开展苏州人才政策环境推介会、名校硕博看苏城、赴知名企业、创新企业及平台载体考察参观、名校苏州校友会互动联谊,人才供需对接洽谈、总结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展示苏州的美景、优厚的创业就业政策、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争取吸纳更多人才来苏创业创新。

(二)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共用拓展人才渠道。一是加强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黄浦区教育局、金山区教育局等合作开展校长高级研修班、集团化办学、教育督导评估、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运行等项目,课程与教学改革、优质民办(公办)学校品牌管理输入平台、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互通体系、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互通基础教育管理经验,引进上海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加强高校资源合作共享。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协同开展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内涵发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人工智能教育、编程教育、未来学校、未来课堂等项目研究。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展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基地、长三角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建设。三是示范区共建人才创新机制,开放人才资源市场。青吴嘉三地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编制《示范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签署《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示范区人才联合培养评价服务合作协议》。加强人才数据资源共享,发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创业发展生态圈,全面推介示范区内各类创新创业资源(72个人才创业空间、219个人才创新平台、160个人才服务生态),实现沪苏浙皖四地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信息共享机制;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力资源服务联盟”;推进并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人员证书和资质互认互准,引进更多优质人才资源。

三、加强对接协调,全力支持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

一是突出项目为王,狠抓有效投资。举全市之力,全力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市12个专题工作组会同吴江改革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招引三个指挥部加强沟通协调,排定先行启动区(汾湖)2021年重点工作29项、8个“改革创新类”项目、6个“生态绿色类”项目、4个“互联互通类”项目,绿地AI创新产业复合社区、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等11个“产业发展类”项目。二是坚持多措并举,着力统筹协调。聚焦“制度创新度、项目显示度、民生感受度”,市财政三年投入50亿元共同出资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开发建设;梳理排定178项2021年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包括62项重点改革项目、52项产业创新项目以及64项民生感受度项目,涉及汾湖项目共计53项,目前正积极推进。汾湖的黎里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汾湖段一期、黎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605省道(同里-黎里段改扩建)等4个项目今年新增列入了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库。三是聚力改革创新,加大对上争取。积极向国家、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省反映各方面的诉求,全方位形成工作合力,多维度向上争取,积极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草案的修改工作,首期新增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已获省政府同意,并在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中得到体现。吴江先行启动区环元荡美丽湖泊群等3个项目共获得国家第四批专项债6.2亿元支持,2021年申报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约67亿元,其中吴江区24.5亿元。吴江康力大道改建工程、芦墟污水处理厂二期等7个示范区重点项目2.4亿元中央预算资金已获批。下阶段,发挥吴江在一体化中的独特优势,联动青浦、嘉善,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创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等方面着力探索,建设成为示范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标杆。

四、借势借力,积极推进长三角科创协同发展

一是推动长三角科创院所合作。我市与上海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州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苏州研究院、技物所苏州研究院、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大学高新研究院、东华大学苏州纺织产业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企业科创载体合作共建。持续深化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联合创新,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苏州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继建成投用。推进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院校“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科研攻关项目”,开展应急防护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应用基础、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科研攻关,加快搭建阻燃纤维实验室,具备从聚合、纺丝、共混、分析测试一条龙实验手段,在传统聚酯、聚酰胺、纤维素纤维以及新型生物基、可降解纤维等重要领域培养出一批以博士为骨干的一流人才队伍,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二是积极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和G60科创走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启动“上海-苏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上线运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服务平台,深入对接上海集成电路技术、产业促进中心,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航空制造业集群。主动参与构建G60科创走廊“1+7+N”产业联盟体系,推动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产业园区联盟等建设,工业园区成为G60科创走廊产业园区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东沙湖基金小镇和吴江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被确定为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和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分别落地相城区高铁新城和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对太仓、昆山、相城、园区四个板块围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赋能,提出更符合苏州产业发展实际的工作举措。

三是推进长三角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落地。苏州工业园区依托上海药物所苏州药物研究院建立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化众创空间——新药篮孵化器,服务生物医药领域的早期创新创业项目,目前已建成2000平方米专用场地,孵化项目达60余个,转化为企业的超30个。昆山市建成了周市-上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离地创新中心、淀山湖-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离地孵化器,相城区在上海虹桥商务区建设的虹桥相城大厦科创中心,成为沪苏两地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

我们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速沪苏同城化,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共建重大创新载体、共享服务体系、推动重点领域和项目合作。

衷心感谢各位委员长期以来对苏州一体化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发改委

2021年5月26日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网站支持IPV6
网站标识码:3205000029    苏ICP备10219514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607号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