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重大战略 > 长江经济带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

来源: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1-01-05 09:23:29 浏览量:字体:

1月5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赵世新、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出席发布会,介绍5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如何推动工作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绿色发展试点示范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以及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主持发布会。70余家境内外新闻媒体8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情况介绍

罗国三:今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按照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安排,今天由我和几位同事向大家介绍五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关情况。首先请允许我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位新闻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绘就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详细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五大关系。刚刚过去的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赋予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新战略使命,指出长江经济带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次重要讲话既一脉相承,又循序渐进,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五年来,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和韩正副总理重要批示要求,按照领导小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转折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一个时期,沿江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忽视了环境容量有限性和生态承载脆弱性,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透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为长江大保护立下规矩、划定红线。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践。

二是长江流域水质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至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

三是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长度比2015年增加20.7%,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比2015年提高60.7%。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八千家。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2441个违法违规项目已清理整治2417个,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有微笑天使之称的江豚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6.6%。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二是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上万公里,14个港口铁水联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沿江高铁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成都天府机场、贵阳机场改扩建等一批枢纽机场项目加快实施。截至2020年11月,长江经济带铁路、高铁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37万公里、1.54万公里,比2015年分别新增9120公里、78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37万公里,比2015年新增1.55万公里。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程度更高,上海洋山港四期建成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成为唯一吞吐量超11亿吨的世界第一大港,中欧班列线路开行达30余条。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形成。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新增8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四是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结合自身资源和禀赋特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浙江丽水、江西抚州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有益经验。

五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长江保护法于2020年12月26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成为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初步建立。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多元化投入、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等机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现这些变化,取得这些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的结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事实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促进的。通过五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积累了五条经验。

一是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推进长江大保护作为政治任务抓牢抓实抓出成效。

二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挖病根、找病因”着手,直面矛盾问题,敢于较真碰硬,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以问题整改促保护、促发展,倒逼整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

三是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把整个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不断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从而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

四是必须推动改革创新。坚决摒弃以牺牲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五是必须狠抓工作落实。沿江省市和各部门密切协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严实作风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一项任务接着一项任务推进,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仍然薄弱,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有待进一步加强,问题整改责任落实不到位现象还时有发生,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破解这些困难,着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新贡献。

答记者问

中国改革报记者:刚才听了罗司长的介绍,这几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请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如何发挥作用、推动工作的?

王善成:五年来,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会同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工作落实,有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主要工作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是加强法律规划政策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法律方面,加快推进长江保护法治进程,推动长江保护法顺利颁布,实现了长江大保护有法可依。规划方面,注重规划引领,构建“1+N”规划体系,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多个专项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政策方面,建立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对产业发展、区域开发、岸线利用的分类管控。出台《关于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有效促进沿江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构建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关系。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连续三年组织拍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了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作为重要工作抓手,紧盯问题清单,实行台账管理,组织开展督促检查、调研评估和“回头看”,生态环境部将警示片披露问题纳入中央环保督察重点督办,通过推动问题整改,强化举一反三、系统治理,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注重标本兼治,深入推进污染防治“4+1”工程。在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的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针对造成污染的主要方面和重点领域,立足于治本,分门别类实施水污染治理“4+1”工程,即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污染防治基础,通过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减少污染存量、控制污染增量,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实施综合治理,强化系统保护修复。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要素协同联动、协同治理,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相关部门开展了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库)污染治理、小水电清理整改、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系统治理工程,加快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

五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在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推动沿江重化工业转型升级。支持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支持浙江丽水、江西抚州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推进赤水河流域、三峡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六是强化工作合力,推动工作落实。坚持全域“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督查督办,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有关部门有效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强化对地方的指导,推动相关工作深入开展。沿江省市逐级传导压力,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强化工作任务落实。同时,注重发挥三峡集团、中节能集团等央企的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骨干主力和主体平台作用,积极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长江经济带的支持力度。

下一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继续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请问目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

赵世新:尽管长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地方工业、城市基础设施欠帐仍然较多,违法排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城乡面源污染短板亟待突破,一些重点湖泊的水生态系统失衡,蓝藻水华居高不下,水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从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巩固提升攻坚战成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在若干难点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以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和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继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工业园区、入河排污口、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整治专项行动,巩固深化攻坚战成果。

二是系统谋划“十四五”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要素,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持续提升长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

三是力争在重点行业绿色发展、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关键环节上形成突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开展研究,搞清楚问题在哪里、症结在哪里、对策在哪里、落实在哪里,以长江大保护新成效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应有贡献。

东方卫视记者: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请问近年来国家为了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苏杰: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因势利导、疏整结合、建养并重”,持续提升黄金水道功能,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是按照“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思路,加快推进长江黄金水道系统治理。五年来,先后实施了20余项航道建设工程,长江口南槽一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中游荆江昌门溪至熊家洲段、上游朝天门至九龙坡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建成运行。目前,南京以下可通航5万吨级海轮、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重庆以下可通航3000吨级船舶、宜宾以下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

二是加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航道服务保障能力。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全线贯通,电子航道图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与汉江、赣江的互联互通,航道动态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航道水深达标率、航标正常使用率均达到100%。同时,为用户提供可视化信息和个性化服务,在船舶交汇、偏航碍航、特殊水域等情形下,辅助船舶安全航行。

三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开展绿色航道建设实践。在长江航道发展全周期贯彻生态环保理念,采用生态环保工程结构,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增殖放流等措施,创新性开展生态涵养区、生态湿地等生境修复建设。五年来,航道工程的护岸工程绿化率达到80%以上,配套建设生态护岸、生态护滩、人工鱼巢、人工鱼礁等共160余处,补偿性投放鱼类及螺类900多万尾。

长江航道标准提升的航道条件改善,促进了船舶大型化发展,2020年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960吨,比2015年增长42%,江海直达、江海联运快速发展,有力保障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突破了30亿吨,再创历史新高,较2015年增长了40%。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系统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加快构建全流域黄金水道,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

中国环境报记者:我们了解到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部牵头实施了长江保护攻坚战,想问一下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举措有哪些?现在取得了哪些成效?

赵世新: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先后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伟大号召,对需要正确把握的五大关系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是我们抓好长江保护修复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生态环境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长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作为十九大确定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抓实抓好,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顶层设计,制定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系统治理。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攻坚任务和目标,经国务院同意,我们会同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涉及到近30个部门单位和沿江11省市。

二是抓重点突破,大力推进八大专项行动。明确劣Ⅴ类国控断面、排污口、“三磷”(即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自然保护地、固体废物、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园区等8个专项行动,分省市制定工作方案,按照清单实施管理,紧盯不放,一抓到底。

实地排查两万四千余公里岸线,查出入河排污口6万余个,是之前掌握的约30倍。325个自然保护区2547个重点问题点位已整改完成2324个。存在问题的281家“三磷”企业(矿、库)已基本完成整治。“清废”行动发现1944个问题整改完成190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治基本完成,一万五千余家乡镇级、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水源地均已划定保护区。地级及以上城市1372条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96.7%。1064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均已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三是抓机制完善,依托警示片发现和解决问题。按照要求,我们会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三年拍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2018年和2019年警示片披露的315个问题,目前已整改完成285个。2020年警示片,加大对违反长江十年禁渔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的暗查、暗访、暗拍力度,披露169个突出问题。同时,我们每月开展全国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形成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督导帮扶相结合的流域环境管理综合督导机制。

四是抓支撑保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省市编制印发“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和准入清单管控。建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目前,长江流域核发排污许可证约11万余张,登记排污企业近69万家。推进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状况监测调查试点。会同三峡集团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推进58个驻点城市跟踪研究和技术帮扶。配合财政部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

五是抓风险防范,持续提高应急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并实施太湖等重点湖泊蓝藻水华监测预警机制,指导完成2万余家涉危险化学品、重金属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经过共同努力,发现和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质量明显改善,长江流域首次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干流首次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2020年1-11月,水质优良断面(Ⅰ-Ⅲ类)比例为96.3%,较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

南方都市报记者:长江航运功能突出,但船舶和港口污染也备受关注。请问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取得了什么成效,下一步有何打算?

苏杰:我部大力推进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制定实施了《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推动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压实了地方属地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印发了《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航运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升污染治理能力。特别是刚过去的2020年,针对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经国务院同意,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实施了整治方案,组织相关省市深入开展了为期1年的专项整治。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长江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完成了船舶生活污水收集或处理装置改造任务。改造船舶31323艘,全面完成了100总吨以上船舶改造任务。

二是补齐了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的短板。11省市累计建设港口固定和移动接收设施33872个,实现了船舶污染物码头接收设施或船舶移动接收全覆盖。新改建的长江干线12座水上危化品洗舱站投入试运行。

三是系统解决了码头自身环保设施改造提升和环保手续不完善的历史遗留问题。组织系统排查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5106个内河码头,改造提升码头自身环保设施,完善码头环保手续,依法取缔或关停环保不达标码头。

四是加强了岸电、LNG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累计建设完成了4700个岸电泊位,超额完成了长江经济带港口岸电布局方案任务,岸电使用率显著提升;列入计划的沿江7座LNG加注站均已开工建设,重庆1座加注站已率先投入试运行。

五是强化联合监管。我部开发上线了船舶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现已基本覆盖长江经济带所有港口和60%以上的船舶,初步实现船舶污染物来源可溯、去向可寻,构建了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的新格局。加强现场执法,对船舶违法排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2020年共查处了问题船舶3697艘次。

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相关工作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转变船员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还需要久久为功。下一步,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巩固突出问题整治成效,着力提升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水平,着力提升各项措施落实的执行力,着力提升污染防治治理能力,推动长江航运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红星新闻记者:近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支持一些地方开展了绿色发展示范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请问,通过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取得了哪些成效和值得总结的经验?

罗国三:从2018年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地方开展绿色发展的试点示范,形成“5+2”的试点示范格局。总的看,试点示范地区结合自身基础和独特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达到了预期目的,也初步形成了一批试点示范的经验做法。总结起来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护绿”为本,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突出规划管控,坚持自然恢复与治理技术创新相结合,整合生态环境治理各方资金,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比如,上海崇明以规划管控守住生态空间,通过严控建设用地规模、人口数量、建筑高度,实现“鸟进人退”,占全球物种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由7种上升至12种。

二是产业“添绿”,推进绿色转型升级。因地制宜腾退旧动能,综合运用市场、法律、政策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调整产业布局,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比如,江西九江以化工园区“五化改造”破解化工围江难题,通过实施化工园区环境景观化、企业环保化、生产安全化、产业循环化、管理智能化改造,实现化工产业含“绿”量和安全系数双提高。

三是科技“助绿”,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整合科教优势资源,强化“产学研”融合,提升绿色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利用率,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比如,湖北武汉以科教资源优势助推创新发展,发挥武大、华科等高校和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集聚优势,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平台,实现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应用,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7%。

四是“点绿”成金,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合理挖掘自然要素价值,综合运用政府补偿和市场交易手段,丰富完善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差异化实现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财富。比如,江西抚州围绕创新生态产品金融功能属性,在统筹推进生态资源产权确权登记基础上,通过林权、水权、养殖权、农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形成了“林农快贷”“古屋贷”“畜禽智能洁养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资源向金融资产转化。

五是推陈“革绿”,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以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发力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协作机制,激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比如,浙江丽水通过将生态价值核算列入各县市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与生态产品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等,推进价值实现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下一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清单,供沿江11省市经验交流,并在统筹规划、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支持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真正让绿色发展在长江经济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央视记者:从媒体曝光的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典型案例以及生态环境部赵司长介绍的情况看,长江经济带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反复出现,有的问题性质还比较恶劣,请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如何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王善成:的确从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问题,包括赵司长介绍的情况看,在长江大保护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分析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个别地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还未形成,仍然对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认识不清,还存在以破坏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只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应尽的社会责任、环保责任,甚至为了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违法违规超标排污。

二是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与全国情况类似,长江经济带发展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完善,还存在大量低端落后产能,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很多问题单纯依靠末端治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污染治理基础还不够牢固。长江经济带一些地区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差距,污染治理工作进展不平衡,有些工作相对滞后。比如,有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滞后,雨污管网混错接严重,收集和处理能力达不到要求,造成污水直排江河;有的地方长期开采矿产后历史遗留问题多,尾矿库治理难度大、问题多。四是监管机制还有缺失。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存在执法不严、履职不到位的情况,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偷排漏排现象屡禁不止。

下一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紧盯这些问题和问题成因,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各类问题。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坚持教育培训与广泛宣传相结合,典型示范与案例警示相结合,鼓励奖励和严格惩处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意识,畅通责任和压力传导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打牢基础,提升治理能力。坚持标本兼治,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和污染治理“4+1”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沿江省市不断巩固提升治理成效,夯实保护修复基础。

三是创新转型,加快绿色发展。推动以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化工企业搬改关转,开展技术改造,提升设备和工艺水平。鼓励和支持沿江省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认真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推动出台相关配套法规规章。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公益诉讼司法衔接,强化部门间联合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肆意破坏环境、偷排直排、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布案件处理结果,形成有力震慑。

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规律,科学确定目标,立足当下、常抓不懈,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力争早日实现从水质逐步好转的量变到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的质变,真正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上海证券报记者:随着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抓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应该更加强调发展了。对于这种观点,您是怎么看的?

罗国三:的确有这样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不是主流的,而且是不正确的。五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共抓长江大保护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促进了高质量发展,有大量事实、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同时,五年来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需要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严守生态红线,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同时,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网站支持IPV6
网站标识码:3205000029    苏ICP备10219514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607号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